其他

《消失的天府》:那位教书匠是个好摄影师

2017-07-14 鱼生鸟 大家房产

《大家荐书》第53期

这是一个文艺青年的“异国见闻录”,他摆弄相机,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东方古国的神秘背影。这些拍摄于100多年前的老照片,今天读来,既有趣,又有着某种强烈又美妙的陌生感。

 

1910年8月的某一天,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港,31岁的美国青年教师登上邮轮,赶赴大洋彼岸的东方古国。这位教书匠,就是《消失的天府》一书照片的拍摄者——路得·那爱德。


《消失的天府——美国教师路得·那爱德摄影作品集》

作者:(美)路得·那爱德   译者:王玉龙

关于此次出访缘起,不妨把时间往回拨2个月。当时,那爱德在伊利诺伊州和晚清政府签下援华支教的工作合同,他的工作内容是前往成都的四川高等学堂(四川大学前身),拿学校最高级别的薪酬,教授算学、化学和地质学。

 

不过,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:这一去竟是永别,1910年10月那爱德抵达川西,期间因战乱而短暂辗转于南京、上海,直到1913年4月考察途中感染瘟热,最后加重为肺炎不治,葬于成都北郊的凤凰山墓地。终于,他永远留在了中国西部的天府之国。

  

 图片来源于网络

实际上,那爱德32个月的在华时间不长。但恰恰这段时间,正是晚清向中华民国转变的动荡乱世,中国正历经巨大的时代变革。那爱德用干板照相机记录了这段历史,拍下数百幅老照片,写下4万8千字的手稿,为后人留下价值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作品。

 

别以为那爱德只是随便玩玩,他不仅文理兼修,其实一直怀揣艺术梦想:他要当个“摄影艺术家”。他15岁生日礼物是父亲送的一台“柯达一号”照相机(实际也是他生平的第一台相机)。很多时候,千万别低估礼物的力量,无人能断言他的摄像爱好何时而起,但一定和这台相机,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翻开《消失的天府》,在那个没有美图秀秀的年代,这位教书匠的一张张黑白老照片,记录着普通百姓的生产、生活场景:有辛亥革命时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和都督府,有民国为奖励生产而设立的“劝业会”,有常年跋涉于茶马古道的黝黑马夫,有裹小脚的女子,掷铜做戏的孩子,有长江三峡的险峻景色,还有散落在群山间的无名村落……涵盖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自然等多方面,可谓视角极广,内容十分生动。

 

或许,在他看来,这曾是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赞颂过的东方天堂,是一个遍地黄金、丝帛、瓷器的古老国度,如今早已无迹找寻:眼前这个拖着长辫子的国家,战乱连绵,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,他们的眼神,填满了悲哀与漠然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即便这样,他也从不急于下判断,更多时候,一切都在路上,答案都在镜头里。他的拍照态度:只忠于自己的相机,只记录自己所看到的。他的照片,谈不上个人功利,没有哗众取宠的猎奇心,没有自诩高明的嘲讽姿态,当然,更没有来自所谓文明社会恶意的轻视。这或许,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“基本修养”。

 

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那爱德的足迹踏遍川西的山山水水,他随身携带的相机,拍下的每一张照片,也是古老乡土中国的精准侧写。在今天看来,那爱德的老照片追求极简,不乏细致观察与仁慈心肠,在平和的色调背后,闪现着匠人般的务实智慧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关于这次生命之旅,那爱德可以说是“蓄谋已久”。后来写给姐姐的信中,他写下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,透露自己的“摄影”情愫——“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梦想家,小时候总梦想两件事:一是到中国的长城拣一块石头,另一个是到胡夫金字塔拣一块石头。我从上海出发沿扬子江溯源而上,到四川成都约2000英里。当然,我会随时写信,把沿途的所见所闻告诉你。我有一架4×5相机,我将用它把最美好的印象拍下来,我也想做一些摄影报道方面的工作。在中国有许多机会,我现在牢牢抓住了一个机会。”

 

最后,还有个小故事值得一讲:2002年10月,中央电视台首播一部名为《老照片·1910-1913》的纪录片。这部讲述美国青年教师在中国西部支教并摄影的纪录片,故事发生在九十年前,这位美国人的名字,就叫路得·那爱德。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
如果您也喜欢这本书,不妨果断将本文甩到朋友圈+评论,并将截图和您的姓名电话地址发给我们,评语最腻害的3位将会获得本期推荐的图书一本哦。获奖名单将会在下篇微信中公布,图书我们会根据您提供的地址尽快邮寄。


【大家荐书】第52期获奖名单


巴斯多岛

芝麻&西瓜

Aran


恭喜以上三位幸运书友,您将获得刘夙的《植物名字的故事》一本,我们会尽快安排邮寄,请注意查收。【大家荐书】感谢您的分享与支持。



大家房产官网:www.chinadaja.com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